工作动态
首页 > 工作动态 > 正文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王振义院士来校讲学

2011-12-21  来源:党委宣传部 作者:党委宣传部 录入:ssy

12月19日,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名誉所长王振义院士在我校大礼堂作了“在医学的大道上阔步前进”的专题讲座,讲座由党委副书记、院长宋宇峰主持,校领导赵明仁、余安平、何志旭、刘兴德等参加。讲座开始前,王振义院士向我校赠送了《走近王振义》一书。我校教师代表、部分处室代表、研究生代表、本科生代表1200余人听取讲座。

王振义院士以诙谐生动的语言从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一是前进道路上遇到的问题如何对待和处理。他指出,要正确面对、处理逆境和困难,正确认识和对待工作的艰苦性,排除社会因素干扰,要能吃苦耐劳,成就往往建筑在困难、艰苦、贫穷,甚至是悲痛的基础上,坚持走选定的道路,对目前的工作既要满足又要不满足。要正确对待机会和荣誉,机会是创造出来的,特别是给那些思想端正,勤奋工作,不断学习,持之以恒的有准备的人。要正确对待荣誉,看到团队的贡献,另外,荣誉只代表过去,不可因而骄傲自满,固步自封,要作为动力,争取更大成绩。二是做出成就要做好几件事。首先要培养创新意识,多提一个为什么,不放过一个异常现象,不受传统观念、理论、方法的束缚,根据实践所见,敢于提出新的理论、见解、方法。其次要虚心学习他人经验。再次要坚持不懈,在工作中学习和探索。最后,要团结协作。三是成功和被认可,需要时间,是一个艰苦的历程,要有耐心。不可急于求成,不可把钱财名利、个人放在第一位。成功和成绩以他对人类有多大贡献来评定。

八十七岁高龄的王振义院士以其丰富的教学、医疗以及人生经验,勉励当代医学生要有人生奋斗目标,立志成为一个有高尚医德的、闻名遐迩的、为人类健康作出贡献并被肯定的医学人才。要脚踏实地,刻苦专研,善于学习,增强本领。工作后,要认真负责、善待病人、不断出色地解决医疗任务,有了卓越的成绩,才能被病人和社会认可, 这是我们得到应有待遇,愉快心情,安定生活的基础,同时,还要进一步钻研,提高业务和语文(包括外文)水平,这是我们向更高的职位和荣誉,实现人生目标和理想的重要基础。

王振义院士的专题讲座在我校教职医护员工生中引起热烈反响,大家认为,王振义院士的专题讲座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真实生动、精深透彻、富有深刻的人生哲理。我们要学习王振义院士全心专注于伟大的人类健康事业、孜孜以求,忘我工作,引领科学研究不断冲向巅峰,给患者带来福音,为中华赢得荣誉的精神。我们要学习他献身事业、服务人民、报效祖国的人格情操;学习他勇于探索新道路、新技术、新方法的工作思路;学习他扎实工作、积极探索、开拓创新的敬业精神。

王振义院士介绍:

王振义院士1948年毕业于震旦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曾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校长等职务,现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名誉所长、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王振义院士作为一名血液学专家,在60余年的从医生涯中,为医学实践和理论创新作出了重大贡献,成功实现了将恶性细胞改造为良性细胞的白血病临床治疗新策略,奠定了诱导分化理论的临床基础;确立了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治疗的“上海方案”,阐明了其遗传学基础与分子机制,树立了基础与临床结合的成功典范;建立了我国血栓与止血的临床应用研究体系。1988年,王振义院士在《Blood》上发表的第一篇关于全反式维甲酸临床应用论文,引起国际血液界高度关注,并由此奠定了诱导分化的临床基础,该论文截止2010年5月被广泛引用达1700多次,成为全球引证率最高和最具有影响的代表论文之一。

在国际上,王振义院士1994年获得国际肿瘤学界的最高奖——凯特林奖,同时评委会称其为“人类癌症治疗史上应用诱导分化疗法获得成功的第一人”;1997年,获得瑞士布鲁巴赫肿瘤研究奖,评委会评价该成就“首次在临床上执行有效的肿瘤诱导分化治疗及阐明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细胞的遗传学缺陷”;1998年,获得法国台尔杜加世界奖;2001年,获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荣誉科学博士学位;2003年,作为亚洲第一人应邀在美国血液学年会上作大会专题报告,获得海姆瓦塞曼奖。在国内,王振义院士1994年获得首届何梁何利科技奖,1994年获得首届上海市科技功臣称号;1996年获得求是杰出科学家奖;2003年获得首届上海市教育功臣称号,2004年获得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2010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王振义院士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各类科技奖共23项,自1980年以来发表论文320余篇,主编专著5部,参加编写著作17部。其中与卫生部部长陈竺主编的《肿瘤的诱导分化和凋亡疗法》获国家出版一等奖;与李家增、阮长耿等主编的《血栓与止血,基础理论与临床》已成为我国领域内的经典参考书。王振义院士先后培养博士21人,硕士34人。

版权所有:贵州医科大学党委宣传部

地址:贵州省贵安新区安康大道6号贵州医科大学知雨楼

邮编:561113